2024-12-09 11:18:06 张家口科普网 阅读量(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家口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张家口历史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武城。这是张家口堡在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肇建后的第一个别称,它反映的是张家口堡建设初衷和建设初期的主要功能。
皮都。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张家口成为北方最大的皮毛集散地,皮都成为张家口的一个响亮他别称。
东口。这是清朝时期张家口的一个别称,他产生于清朝后期。
华北第二商埠。清代,张家口在明代的茶马互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库商道。
察垣。因为张家口1928年以后曾是察哈尔省的省会。这里的“垣”指的是城池或官署。
“第二延安”。1945年8月至1946年10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张家口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一次预演,是一次成功的“进城赶考”,是延安精神在新形势下的发扬光大,有“天下人心归张垣”的美誉。张家口因此也被人们称为“第二延安”。
张家口历史不长。是一个从长城口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开始建城在明代,是由中蒙贸易发展而来。过去叫张垣。或者张家口堡。后来逐步繁华起来以后就叫成了张家口市。它是北京的北大门。从明。清到现在这里一直是军事重镇。也是河北开放最晚的一个城市。
张家口在古代就叫“张家口”,又名武城。
明初曾数次大规模“备边”,尤其是永乐迁都北京之后的永乐、宣德间,作为“九边”之首的宣大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边防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张家口的名字和战略地位便由此而来。
长城沿线地名中的“口”,一般是指修筑长城时经过的天然水口或自然通道,张家口的“口”就是指宁川水口,即宁川水(今清水河)出崇礼深山之后,在今市区北端长城经过的东西太平山(古称东西高山)之间形成的天然水口。修筑长城,不能封堵天然水道,只有驻兵把守,若派兵驻守,就要有名字,而该水口附近有张姓人家居住,便取名“张家口”。
张家口名字的由来与明洪武年间的移民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明初到宣德四年这六十年中,能够使地名发生变化的因素莫过于洪武移民。
据《宣府镇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这一带因“民户不足,调山西诸处余丁充之”。
其中有张姓人家迁来在隘口附近定居(这一点可以从《宣府镇志》关于此处有“张家庄”记载中得到印证),这就使“口”与,“张家”发生了联系,而赋之以新的社会人文内涵。
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们冠以张姓,称做“张家隘口”后来又简化为“张家口”。
张家口传统民俗和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慷慨悲歌与粗犷豪放相交融。张家口地域文化属于以燕赵文化和三晋文化为主,兼容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复合。历史地理的条件决定了张家口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色。张家口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频繁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汉族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游牧族相互融合的后代,因而许多民俗都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痕迹。政权的更迭、战争的频繁又带来了大量流离失所的流民和从各地迁徙来的移民,自然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习俗,从而丰富了张家口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
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政治色彩。张家口在历史上有过声名显赫的繁盛时代,也有过衰微颓败的屈辱岁月,而张家口地域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发展和稳定水平,但又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的变革。作为北方重镇、塞外商埠和京师锁钥的张家口曾目睹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和社会变迁。这里所展示的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历史画面,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十分贴切。
三、
教化淳厚,质朴不矫饰。张家口一带山干水瘦,雨少高寒,与华北平原和中原以及江南比,是个贫穷的地方。司马迁说过:“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史记·三王世家》)
张家口地域文化也可以说是山的文化、仁者文化。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疏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论语集注》卷三)可见,仁者、智者的品德情操与山川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了乐山乐水之情。张家口地域文化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就是那种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重德操、讲信义、正直大度、古道热肠的阳刚之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家口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家口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