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23:55:07 张家口科普网 阅读量(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家口二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张家口二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用打油诗概括性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便于朋友们理解与记忆。
云岭之南是云南,矩贵难分取贵州,川有四路叫四川,陕塬以西作陕西,甘州肃州合甘肃。
海南大岛称海南,台窝湾支设台湾,江南西道有江西,福州建州为福建,三江回折意浙江。
安庆徽州组安徽,江宁苏州成江苏,青海湖来得青海,辽河安宁改辽宁,吉林乌拉为吉林,黑龙流域黑龙江。
滔滔黄河向东流,两岸是河南河北;洞庭湖水八百里,因此有湖南湖北;巍巍太行贯南北,东西为山东山西;政通人和广信府,广东广西享太平。平定西夏有宁夏,圣洁乌思是西藏,故士新归意新疆,大漠以南是内蒙。
燕京大都改北京,天子渡口谓天津,海上沪渎称上海,双重喜庆为重庆。
岛上小村渔民歇,南粤香料集散港,因此得名为香港;明镜海湾盛产蚝,船只停泊蚝镜澳,是澳成门立澳门。(瞿宇辉创建)
各省份名字由来自然是有其特别的寓意
中国历史悠久,足有数千年。中国现在的诸省份也是划分的很早很早了。虽然行省制度在中国出现的并不是太早,这是元朝的发明,但实际上元朝之前中国也有类似的一级行政区域,比如汉代的州,唐朝的道。而中国现有的许多省份在那个时候其便有了雏形,比如所谓河东道幅员是山西,而山南东道则类似湖北。
后来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具体定性,各省的名字也就成为了国家关心的事情
简单的来说,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多与山河江湖有关。因山得名的,如山东、山西两省以其在太行山之东西而得名。因河得名的,如河南、河北两省以其在黄河之南北而得名。因湖得名的,如湖南、湖北两省以其在洞庭湖之南北而得名,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因江而得名的,除了浙江省以浙江(现称钱塘江)得名外,就是黑龙江省了。此外黑龙江省因黑龙江而得名。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朱元璋于七十一岁高龄病逝,他年已二十二岁的皇太孙继位,即建文帝(1399—1402在位),史称其“天资仁厚”。人人都希望恐怖时期快点过去,不料建文帝即位仅年余即有“靖难之变”。按明太祖为了巩固朱家天下而尽封二十四子为藩王,藩王各拥兵三千到一万九千不等,一切仪仗仅“下天子一等”,地方长官自然俯伏听命。尤其封在边境的藩王,更是手握重兵,边将亦归其“节制”。其中封于燕京(原元之大都)的四子燕王朱棣,因居要冲,地位特殊,太祖临崩前一个月,尚命都督杨文、武定侯郭英,“俱听燕王节制”。据说太子朱标病死后(1392),太祖即有立燕王为太子之意,后仍立朱标之次子、年十六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在藩第时即对他的老师黄子澄谈到藩王拥重兵、骄纵不法之事。即帝位后,他立刻实行削藩的计划。他最顾忌的是燕王,所以决定先对燕王的同母弟,封在开封的周王下手。建文帝即位之初即遣将李景隆领兵,道经开封,“猝围王宫”,执周王,将之废为庶人,锢之于南京。废周王是建文帝剪除燕王羽翼的第一步,他连接再废掉四个位居要冲的藩王。燕王朱棣深知自己是最后被废的目标,于是早作准备。建文元年(1399)夏,朱棣以“清君侧”为口号反。此后连续战争三年,1402年,燕兵入南京,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终”,后得其尸于火中。民间因怀念建文帝的“仁厚”,盛传他化装为僧人,自地道中逃出。笔者读书时曾游昆明西山,有庙之偏殿中塑一老僧像,据说是建文帝,自是稗官野史。建文帝死后三四十年,有本名杨行祥者,自云南到广西,自称建文帝,后下狱死。清修明史,谥建文帝为“恭闵惠皇帝”。
燕王朱棣入南京后称帝,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1403—1424)。燕王军事获胜的原因,主要是功臣宿将已被明太祖斩尽杀绝,建文帝朝中皆新进之儒臣,迂阔无能。硕果仅存之宿将唯耿炳文一人,他被任命为大将军领兵讨燕王时已年六十五。耿炳文所率军队号称统兵三十万,实际上仅十三万,后为燕兵所挫。建文帝用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李景隆为太祖姊子李文忠之长子,是“读书通典故”之“纨绮少年”。这位“贵公子,不知兵,唯自尊大,诸宿将均怏怏不为用”,其所率六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后的统帅是“不知何许人也”的盛庸,盛尚能作战,然大势已去。建文帝宫中的宦官痛恨皇帝情绪恶劣时动辄鞭笞,遣人密告燕王南京防守空虚的情况,燕军直薄南京,李景隆开城迎接。在李景隆的心目中,建文帝是表弟,燕王朱棣是表叔(或者表伯),谁当皇帝都是一样的。部分史家强调燕王麾下有蒙古骑兵,认为此乃制胜的主因,其实并非事实,建文帝的将帅无能才是失败的主因。
其实当时追随朱棣夺帝位的蒙古骑兵主要是朵颜部。朱棣也确实答应划分地盘给朵颜部,朵颜臣服于明朝,后成为朵颜三卫。不过我想朱棣能够成功其实有许多必然因素的:
1,太子朱标早亡,朱元璋并没有选择合适的继承人,而且选择了相对懦弱的皇长孙朱允炆。而是在太子死后,有了幻想的朱棣美梦落空,同时也迫使朱棣有了反叛夺帝的野心。
2,朱允炆登基后不久的削藩政策确实从根上动摇了大部分藩王的利益,其中也包括燕王朱棣。以至于在后期燕王谋反时,朱允炆没有得到有利的支持。更有甚者,比如蜀王等,全力支持朱棣。
3,朱元璋的刻意杀害功臣名将,造成了在朱允炆在平叛时,手中没有能够与朱棣相争的谋臣武将。而朱棣封为燕王后,在北京长期与蒙古人对抗。不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对阵谋略,都比朱允炆一方要更胜一筹。
4,朱棣很会演戏,中国自古以孝为先的。而朱棣呢,也用孝道来得人心。比如起兵前先去拜祭朱元璋,在后来战争中,因为铁铉挂出朱元璋画像,祭出朱元璋灵牌,朱棣就不敢再攻济南城了!这两个行为深得民心。而反观朱允炆呢,以侄欺叔,本来就有违孝道。(其实呢天地君亲师,在古人眼里忠君大于孝道,结果却被朱棣演戏,搞得孝道为先,使其起兵谋反变成了清君侧)。
5叔侄俩性格区别,朱允炆性格软弱,甚至在两军对阵之时,还在下着勿伤吾叔的糊涂命令。而朱棣,可没有那么好心的了。朱棣心狠手辣,甚至得到政权后,因为当年铁铉的忠心而阻挡朱棣进济南,而将其凌迟。方孝孺更是被诛十族,历史上好像诛十族仅此一例。
当然朵颜三卫的支持也为朱棣夺帝所做的功劳不小。
最后说一下,朱允炆的政治理念有点太过于文弱了,面对当时的蒙古势力,如果没有朱棣的夺帝,恐怕明朝也不会有后来的强大吧。
这只是一方面,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建文帝败就败在人和方面!战争上来讲,相比于朱棣的造反队,建文帝的小伙伴们就逊色了好多,不仅是文臣乱出主意,武将也是频频送人头,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景隆李大将军,所做所为都让人怀疑他就是跟朱棣串通好卖队友的!唯一一位出彩的臣子方孝孺,就是那个被灭十族的那位,还是一个可以欺之以方的君子!被朱棣恨的牙痒痒的铁铉,也是孤木难支!所以,建文帝最大的错误就是用错了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家口二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家口二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